2020年春,疫情期间,很多茶企茶商开始发布所谓“钟南山院士说多喝陈皮/小青柑能预防新冠肺炎”等言论,实则毫无事实根据,只是将钟南山团队多年前的研究成果断章取义。
没过多久,《浙江疾控中心: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复制》一文又在网络上疯传,实则夸大其词,将茶叶提取物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的部分结论张冠李戴。
两次所谓的“茶叶治病”事件,不仅引来了社会的诸多质疑,也让茶叶功效研究现状登上了风口浪尖,至今都未完全平息。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茶叶功效的那些科学研究?以上这两场事件的真相又到底如何?“茶不是药”专题第一篇,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说茶的功效和茶能治病,完全是两码事。
“茶叶预防新冠”事件
2015年,钟南山团队开始研究陈皮的保健功效,经过2年多的动物实验研究(注意是动物实验,而不是人体实验,两者的区别下面会着重说明),发现新会陈皮在预防和减轻空气污染中有害气体引起的肺部炎症中,具有一定效果。
然而,在疫情期间,不知是哪个始作俑者看上了这一研究成果,以及奋斗在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背后的巨大流量,将其篡改成了“多喝陈皮/能预防新冠肺炎”并发布在网络上,成为了疫情期间流传最广的谣言之一。
要知道,”陈皮“和“柑普茶”完全不是一码事,实验研究后得出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与“预防”甚至“治疗”更是相差甚远,更何况实验还是在2017年得出结论的,钟南山后来也直接辟谣:几年前研究陈皮的时候,还没有新冠病毒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则消息,却成了茶商茶企的一场狂欢,卖新会陈皮和柑普茶的,都纷纷将其冠以自家品牌后二次传播,一时间柑普茶和陈皮的销量大增,这件事后来甚至还被一些人看做是“2020年茶界最成功的的营销案例”,实际上是利用了疫情期间人人自危,焦虑弥漫的人心,有着深远而持久的负面影响。
消息传开后,卖白茶的茶企也“不甘示弱”,放出了所谓“刘仲华院士通过研究证明,常饮白茶可预防新冠肺炎”,实际上也是将刘仲华团队在白茶上的抗病毒研究成果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真实的情况,是刘仲华教授的科研团队,在对细胞病变(CPE)观察中发现,白茶能提高细胞免疫力而抵御病毒侵蚀,尤其是在细胞水平上,可使流感病毒失活,而不能继续感染MDCK(Madin-Dabycaninekidneycells)细胞,这属于体外细胞实验,在人体上的效果尚未明朗,而且实验对象是流感病毒,不是新型冠状病毒。
同一时期,云南农大在有关新冠病毒的实验结果中也提道:“从茶中筛选到的有效单体分子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够强力结合新冠病毒S蛋白(Kd=121nM),并有效阻断新冠病毒S蛋白与人ACE2受体的结合。”注意,是茶叶中的单体提取物在细胞层面作用于病毒,而不是茶能杀灭病毒。
在细胞实验中,通常会提取并使用茶叶中某个单体提取物作为实验对象,比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褐素、黄酮等,以及云农大实验所采用的“茶中黄金”EGCG,这种单体物质虽取自茶中,但茶友们在日常喝茶时能吸收的EGCG,和实验时所用的EGCG,在剂量和浓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方面,更直观的例子是所谓的“抗癌蔬菜”西兰花和“辐射之王”香蕉,研究数据显示,普通人每天需要吃6磅(相当于5.4斤)的西兰花,才能达到抑癌效果的最低剂量,而香蕉产生的辐射量虽比其他食物大出很多,但要产生不良作用,需要一次吃几十万根香蕉,正应了那句话:“脱离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
(注:香蕉富含钾元素,而钾元素的同位素40k具有放射性,会产生辐射,而拍一张胸片的辐射剂量是0.02msv,换算一下,就是吃200根香蕉,而拍一次头部CT的辐射量相当于2万根香蕉,拍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相当于8万根香蕉)
无独有偶,2月26日,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发布宣称: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复制,与上述几个盛传于朋友圈的谣言,这则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消息的传播程度更甚,却引起了大量的质疑,驳斥和批判,没过多久就被删文,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只是体外细胞实验,说服力完全不够。
纵观上面这几场事件,有的是严谨的学术表达与日常话术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沟通偏差;有的是泛化了对象和效果,将“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褐素,EGCG等)上升到“茶”,将个别茶类上升到整个茶叶,将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上升到对人体的效果;还有些干脆是营销号将科研专家以前的研究成果断章取义,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对于茶友们来说,谣言中的偷换概念和夸大其词等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而细胞实验和人体实验等概念则相对陌生,下篇文章,我们就从这些名词的含义说开,聊聊从饮料到药物,茶要走过哪些历程。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