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西南云贵地区是世界茶树起源地核心地带,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种植茶树的国家,更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茶树600多个品种,其中又可分为国家级良种、省级良种等。
那这些“国家级良种”、“省级良种”又分别是怎么回事呢?
在历史上,我国古代的茶农历来重视茶树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品种资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为世界之最。早在清代,我国福建一带就出现了茶树压条和扦插技术,开展了无性繁殖茶树品种选育,相继育成了一批无性系茶树品种,如铁观音、水仙、黄棪、福鼎大白茶等。
我国的现代茶树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选种工作和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则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不过受当时历史环境影响,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龙井43、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10号等品种获得了科学大会奖,我国的茶树遗传育种工作才真正迎来了春天,迈入了新时代。
国家茶树品种是由国家级品种审定机构审定的品种。
1981年成立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之后自1984年至2012年间,我国分五次(分别在1985、1987、1994、1998、2002年)共审定国家级茶树品种124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品种107个。2002-2014年,又鉴定通过39个茶树新品种。在2016版《种子法》出台之前,我国育成国家级审(认、鉴)定茶树品种134个,其中无性系品种117个。
另外,还有省级审(认、鉴)定品种200余个。根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的统计数据,2017年底,我国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了60.94%,新品种推广取得很大成绩。此外,截至2018年底,40余个茶树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从上面内人我们可以知道,茶树品种分为两类: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品种。
有性系品种亦称“有性繁殖系品种”,即我们平时俗称的“群体种”,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通过人、风或昆虫等方式使雌蕊授精,结合成种子)而形成的,泛指用种子繁衍的品种。一般来说,有性系群体种的茶树植株生命力更强,对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广泛适应能力,抗逆性、抗病性等性能都要优于无性系品种。
无性系品种亦称“无性繁殖系品种”,一般是农科院有关专家从优质群体种单个基因中提取出来的,采用扦插或压条方式繁育,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品种。无性系品种的特点是产量大且茶叶特征高度一致,外观好看。但有的品种香气略显单薄,滋味醇厚度不够,耐冲泡度不及有性系品种。
有位茶人曾说过:普洱茶山头的背后是品种。
这句话我只认可一半。我认为山头的背后应该是“品种+风土”。
但不论怎么说,对任何一款茶来说,茶树品种都是影响茶叶品质和滋味、香气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我们平日最常见的各地名优茶,几乎无一不是源自优异的茶树品种。借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品种决定下限,工艺决定上限”,意思就是只要选对品种,做出来的茶就不会太差,至于能好到什么程度,则要取决于制茶人的工艺技术水平了。
就好像都是牛栏坑的肉桂,但有的师傅做出来能卖两万一公斤(比其他茶肯定算很高了),但有的师傅做出来却能卖三千块一泡,这就是上限不同。
但是,即便是国家级优良品种茶树,也不等于制作的茶叶就一定是顶级品质。
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因为我国茶产业对品种的需求在不同年代是不同的,我国的茶树育种目标也经历了“高产—早生优质—多抗—特异—多元”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前,育种目标以高产为主,且作为当时的一种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所以红绿兼制型也是当时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茶叶市场逐步开放且快速发展,茶树育种目标由高产向优质转变,尤其是名优茶的蓬勃发展,生产对早生优质品种的需求推动了茶树育种目标向早生、优质转变。
但是,茶树是多年生植物,种下去了基本就不会轻易砍掉重新种植,那样会耽误至少三五年的时间,茶农是不会轻易承受这种长达几年的收入空档期的。
所以很多时候,随着市场的变化,比如铁观音突然遇冷哑火了,那么之前种植的适制铁观音茶的“国家级良种茶树”可能就被用来转而制作其他更加热销的茶类如白茶或岩茶等;再比如10多年前云南的红茶绿茶价格渐渐低于普洱茶了,那么之前用来制作红茶绿茶的“国家级良种茶树”,可能就被广泛用来制作普洱茶了。
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所以,在市场上购买茶叶的时候,多注意所用原料的适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踩坑的几率。
我将截至1984、1987、1994年通过审核的总计77个国家级良种茶树品种进行了汇总,并备注了其各自最适宜制作的茶类,可以收藏参考学习,也可以打印出来作为日常买茶喝茶时的学习工具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