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寻访千利休》海报
能够撼动天下的,并非只有武力和金钱。美丽的事物也有力量,足以震撼天地的强大力量。
——千利休
每到京都,国立博物馆都是必到之处,虽已提前了解到近期并无出彩的展览,唯一吸引前往的,是名为「茶道道具:茶碗」的展览,展览呈现了一批日本茶道中的「名碗」,按产地分为唐物茶碗(中国)、高丽茶碗(朝鲜半岛)、和物茶碗(日本)进行展示。
一如日本博物馆当下很多展览一样,「去中国化」已然成为一种大的趋势,此次展览的中国文物部分(即唐物)虽精而美,但所占比例不及三分之一;与之相反,很多粗陋的朝鲜、日本茶碗位居「名物」之列,与在展的「唐物」平起平坐。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当然在于器物的选择,审美标准判定背后的人。
「茶道道具:茶碗」海报
日本茶道中最重要的茶碗,不仅是用来饮茶的器皿,还是茶席上少有的可以捧在手中鉴赏的茶器,亦是连接主人与客人的重要纽带。其中,被奉为「名碗」的茶碗造型优美,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珍爱与赏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日本的茶碗,从追随唐宋名器,将「唐物」奉为至宝的时代,逐渐转变为日本自我的审美标准的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之一便是千利休(1522-1591)。
说到日本茶、茶道、茶人,千利休这个名宇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被认为日本「侘茶」的完成者,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因其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力,被尊称为日本「茶圣」。
千利休提倡的茶道,以「无中万般有」的禅宗思想为基础,去除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表达世间万物的质朴、朴素、寂静和自然之美,这便是「侘寂之茶」的本质。
在普通的茶演变为茶道的过程中,禅的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茶道的逐步成熟,日本的审美也在千利休等人的锤炼中逐步走向成熟,演变成为影响世界的侘寂之美。
千利休画像
1522年,在征伐不断的日本战国时期,千利休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原名田中与四郎。据千利休曾孙编著的《千利休由绪书》得知,其名字中的「千」姓取自千利休的祖父田中千阿弥的名字,「利休」则是1585年由天皇授予的居士号。其祖父千阿弥是曾服伺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精通各种游艺,尤精于茶道的同朋众。千利休自少年时期便开始学茶,与其家学渊源不无关系。
1538年,17岁的千利休拜在北向道陈门下,学习书院茶。经其举荐,19岁时又开始师事武野绍鸥,学习寂茶。利休的茶艺,在年纪轻轻时就名声远播。他点的茶,自由奔放,缓急自在,如行云流水,完全没有任何小器之处。
小说《秀吉与利休》描述,千利休骨骼粗壮、皮厚肉食,手指短粗多肉,但点茶时灵活柔软如女性。
利休出生的年代,是征伐不断的战国时代,在当时,茶道是上层武士的必修课。当时,织田信长推行「茶汤政道」,即以茶道操控政治的政策,只允许特定的家臣修习茶道。
当时的茶道,以拥有唐物、宋画为傲。「唐物」是至高无上的名品,在那时,一件从宋元舶来的名物价值,不啻于一座城池。1568年信长进京之后,以京都和堺城为中心,大肆收集各种名物道具,史称「名物狩」,信长也将「名物茶器」作为奖赏,赐给功臣们。
相传织田信长所藏的曜变天目,在本能寺之变中被毁
元-明 黄天目(珠光天目)茶碗
利休虽是一名茶人,却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千利休由绪书》的记录,利休在同为堺城茶人的今井宗久的引荐下,成为信长的茶头,极受重用。
1582年,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身亡,丰臣秀吉成为新的「天下人」。秀吉继承了信长构筑的「茶汤政道」体系,并继续重用利休。成为秀吉茶头的利休,名扬天下,千利休流「侘茶」的真正确立,正是在利休担任秀吉茶头的时期。同时,利休还作为秀吉的亲信,与其胞弟秀长分掌内外政务,甚至还能干预外交,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千利休如何推进了日本茶道的演变呢?
具体而言,他最终促成了「侘茶」真正成型。侘茶,又称「闲寂茶」,始于村田珠光的草庵茶,完成于千利休,无论茶室还是茶具,都追求朴拙的「闲寂美」,被川端康成视为「至高无上的美」。
在茶具的使用上,千利休摒弃当时流行的唐物,在茶会上多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如盐壶、陶碗,即便使用舶来品,也是大量粗制的普通器皿,如吕宋壶、高丽茶碗等。也是因为如此,朝鲜渔民日常使用的粗糙饭碗,一跃成为备受追捧的高丽茶碗。
千利休挑选的那些佳品,是要与大明的舶来品一争高下的,在影片《寻找千利休》中,他豪言,「我挑选的珍品能创造传奇」,也传达了他的这种决心。
千利休认为,并非只有昂贵的唐物和名物道具才是美丽的。他曾感叹,在幽明的茶道小间里,细细抚触黑乐茶碗的釉面,那是何等的幽玄。陶工长次郎(?—1589)在他的禅茶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为茶道所用新颖的「茶豌」,流传至今。
长次郎作 黑乐茶碗
千利休使用过的茶具中,最著名的一件唐物是尻膨茶入,为南宋-元时期制作。所谓「尻膨」,是指下摆宽大的一种器型,整体上充满了稳定感,在茶入中就称其为「尻膨茶入」。利休钟爱的这件尻膨茶入,红茶色胎面上挂着深褐色釉,散发着微光,肩冲下有着膨胀开来的身体,中间有一根圈线,茶入以其较小的形态,表达出强烈的存在感。
据传,在天正十五年(1587)的北野大茶会上,千利休因使用了这件尻膨茶入而被人广为知晓,在利休百会中,千利休也使用的这件茶入。后流入细川三斋之手,成为永清文库的镇馆之宝。
南宋-元代 唐物尻膨茶入 永清文库藏
此外,千利休还将茶道前辈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思想进一步推进,将茶道中「侘寂」的范围扩大到了茶室的构造与装饰、点茶的技法,甚至茶会整体氛围中。
他亲自设计的茶室「待庵」,建造于1582年,后移至京都,被视为现存唯一认定为千利休作品的茶室,也是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茶室地板和天井都被涂成了混有茅草的土墙,柱子都遮隐起来,视野可见的,惟纵深只有二曡大小的空间而已,室内更是舍弃一切奢华和不必要的物品。
冈仓天心在《茶之本》中写道:「茶室中没有一色的调色,没有一点噪音,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一切的一切都在静静地自然地运转着一一这便是茶道的绝妙之处。」
尽显幽玄之美的「待庵」
利休将书院式茶室改革为草庵式的木结构建筑,茶室面积更从四叠半缩小至二叠半,乃至一叠半大小。茶室入口极其低窄,只有六七十厘米见方,使得来客必须躬身进去,若有武士到访,还须解下佩刀方能进入。
利休认为,在这样朴素、狭窄的茶室里,不论身份、地位、财富,来者是客,众生平等。茶室这方小小的空间,就是一个独立的宇宙,从弯下身子的那一刻起,就只有饮茶者和茶人,在这里全身心地浸没于禅茶之间。
在茶道经典《南方录》中,如是记载着利休的话语:「我专心致志参禅于大德寺、南宗寺的和尚,早晚精修以神宗的清规为基础的茶道。……我终于领悟到:搬柴汲水中的修行的意义,一碗茶中含有的真味。」千利休的茶道,成为有别于中国茶道的独特个体存在。
正是千利休,在承接了室町时代书院茶和草庵茶的基础上,开创了侘茶之道,他融于茶道之中的审美意识,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化的审美倾向。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利休跨越了身份、地位的局限,也将侘茶带入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举成为当时的主流。天正十一年(1583),利休在丰臣秀吉举办的茶会上大放异彩,秀吉十分欣赏,并在之后任命利休为自己的专属茶头。秀吉在京都的宫邸「聚乐第」完工时,利休在近旁得赐宅邸。
天正十三年(1585),秀吉就任关白之职,在大内举行「禁里茶会」,利休担任茶会辅佐,在献茶之后,利休获得了天皇御赐的「利休」居士号,寓意「名利皆休」,正式确立了其「天下第一茶人」的地位。
1587年10月,丰臣秀吉为庆祝平定九州,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办了日本有史以来最盛大的茶会——「北野大茶会」,秀吉为了向天下人显示其权势威仪,不仅展示了珍藏的诸多引以为傲的名物道具,还在会场设置了800余个茶席,参加者多达千人。这场稀世盛会的「茶头之首」,便是千利休。千利休不仅展现了「天下第一茶人」的魅力,他的「侘茶」也名扬天下。
这一时期,是秀吉与千利休的交好时期,千利休从60岁到70岁这侍奉秀吉的十年,是其茶道艺术之花盛开,硕果累累的时期,也是成就利休之名的时期。
丰臣秀吉像
日本MOA美术馆复原的秀吉黄金茶室
然后,好景不长,事情难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在艺术追求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秀吉喜好豪华奢靡之风,还命令千利休特制了黄金茶室和黄金茶具。与此相对,千利休的茶道越来越趋向古朴简约,提倡茶道的精神世界应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品出「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如《南方录》的卷头中记载了利休的这样一段话: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华住宅、美味珍馐是俗世之举。家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此佛教之教诲,茶道之本意。
就这样,二人渐行渐远。接下来更是由于一连串的事件,秀吉与千利休的关系急剧恶化。
天正十九年(1591)二月十三日,利休被驱逐回堺城,几日后被召唤回京都,于同月二十五日写下辞世之诗,当月二十三日,千利休在他那二叠半的茶席上,迎来他人生最后的客人——丰臣秀吉派来见证他切腹的监察官,千利休剖腹自裁,结束了七十年的生命。
电影《寻访千利休》中出现的茶道具
数百年来,关于利休究竟如何惹恼秀吉,竟被下令切腹,原因不明,千利休自己也不做解释,就如萦绕在半空中的谜团,引得后世众说纷纭,诸如大德寺山门利休木雕像显示对秀吉的不恭敬,利休对秀吉「唐御阵」的批评,利休将不值一文的茶器冒充珍品高价出售的「奸商僧人」行为,利休不仅作为「茶头」,而且作为秀吉的心腹接近权力核心,引起实权官吏的嫉妒,利休拒绝将「貌美难匹,年约三旬,如花盛放」的女儿嫁给秀吉……
直到今天,利休触怒秀吉的原因,是史家和历史爱好者探讨的课题,也是小说家、电影导演发挥的阵地。无论何种原因,利休是成也秀吉,败也秀吉。
从审美、心理原因而言,晚年的利休与秀吉,已经演变为政治与艺术的对立、相克,问题在于并非秀吉俱是政治、利休只是艺术。秀吉的心理也纠集二者的矛盾,利休亦是如此,双方都深含对立的因素。
(17世纪)泽庵宗彭 书法「放下着」
今天的日本,茶道演变成了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接待宾客、交流的特殊礼节。茶早成为与宗教、美学、日常、伦理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从茶道演变而来的「侘寂」,更是成为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与物哀、幽玄一起被视为「日本三大美学」。
千利休的侘茶之道,黯然枯寂,是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在千利休看来,枯冷清寂并非侘茶的全部,勘破生死的圆融如意,才是永恒的美——沧桑是美,褪色是美,残破也是美……
16-17世纪 常庆 黑茶碗
在日本人眼中,侘寂代指那些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们往往具有素朴、简单、甚至黯淡的色彩,往往具有低调、简洁、洒脱的气质。侘寂,已然成为当今流行世界美学的代名词,被视为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也是一种世界观。
「侘寂」不仅成为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独特日本美学,也孕育出东方独有的美学观,进而成为影响当代建筑、摄影、平面设计、时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原点思维。从静默的枯山水到古朴的手工陶器,从极简的muji之白到杉本博司镜头下空寂的海,「侘寂」的宇宙既包罗万象,又无限简单。
杉本博司打造的茶室「雨听天」
16-17世纪 细川忠信制作 竹二重切花入
16-17世纪 呼继茶碗
(当代)细川护熙 志野茶碗
(图片来源:京都国立博物馆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