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早之前关注的一个公号,被永久封禁了。
最后一条推文,还停留在半年以前。
忽然心生感慨,自己刚开始写茶、做自媒体的时候,最欣赏的便是他。
彼时,对方已经是有几十万粉丝的大佬了,而自己还籍籍无名,是个茶圈村姑(当然现在也是)。
或许是不小心,动了谁的蛋糕,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或者,触碰了那些不能摆在台面上讨论的话题。
也可见,这个时代,讲真话很难。
因为真话逆耳,若没有虚怀若谷之雅量,很难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就像“指鹿为马”的故事里,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附和赵高?
因为贪生怕死,只能唯唯诺诺、马首是瞻,为了保命,只能承认鹿就是马。
否则,有可能要掉脑袋的。
既然讲假话更动听,人家也只能虚与委蛇、投其所好了。
就像茶圈里,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扬长避短泡茶法”,美其名曰:看茶泡茶,把每一款茶都泡出好味道。
但实际上,却是在掩盖缺点,更加迷惑消费者。
《2》
方法一:降低水温
喝茶的时候,很多人讨厌苦涩味。
故而,听从了商家的建议,降低水温。
甚至在入夏以后,热衷于喝冷泡茶。
不可否认,比起沸水泡茶,温水和冷水泡出来的茶汤,并不会太苦涩——因为它连茶叶的毛孔都不怎么能打开。
既然如此,又如何让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大量释放出来,让人尝到苦涩味呢?
所以,降低水温背后的原理,就是延缓茶叶内质的浸出速度。
即使这款茶的刺激、苦涩物质多,可只要降低水温,就能瞒天过海。
但是,茶圈中还有一个默认的规矩,好茶不怕沸水烫。
品质好的茶叶,本身养分充足,物质均衡,苦味与涩味,也并不突出。
冲泡的时候,只要控制好茶水比例和出汤时间,就算用沸水,也能泡出一杯不苦不涩的茶汤。
另外,由于茶叶中的物质,是按照沸点释放的,唯有沸水才能激发高、中、低各个沸点的风味,呈现好茶香清甘活的韵致。
温水泡出来的茶汤,香气薄弱,滋味寡淡,层次单一。
可见,只有那些品质存在缺陷的茶,才不敢用沸水来泡,便一律躲到温水和冷水的保护伞下去,以寻找“自尊心”。
《3》
方法二:增加投茶量
如果你发现,自己完全是按照标准的冲泡流程去泡茶。
结果,泡出来的茶汤,依旧不尽如人意,滋味寡淡,香气单薄。
去找茶掌柜咨询,或许他会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增加投茶量。
茶汤淡了,那就多加一些茶叶,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
然而,外表看起来没什么不一样的茶,为何有些只要投5克,就已经足够有香气有滋味了,有些却要投更多呢?
很明显,是品质的差别。
有可能是产区不同,有可能是等级不同,有可能是制茶方式不同,有可能是茶树品种不同……
总之,种种因素都和品质挂钩,进而影响到了一碗茶的风味。
正所谓,养分不够,投茶量来凑。
这样的茶,由于品质问题,成本低,价格也会便宜一些,但日常生活中,损耗却更大。
同样一斤茶,品质好的茶叶,只要按照标准投茶即可,耐泡度也很出色。
劣质的茶,不仅需要增加投茶量,四五冲以后基本上就没味道了,要换茶了。
这笔账算清楚以后,后者反而更贵,不划算。
《4》
方法三:适当坐杯
用盖碗泡茶,常规的方法是“快进快出”。
快速注水,再快速端起来,完成出汤。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最好能把时间控制在7-8秒,这是最完美、最标准的。
泡出来的茶汤,清新柔和,饱满稠滑,不苦不涩。
可有一部分茶,在快出水之下,并不能释放出足够的物质。
无奈之下,只能延长出汤的时间,让茶叶和水在盖碗里多多接触。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坐杯。
坐杯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把那些快出水没办法充分浸出的养分,给压榨出来。
同时,也很容易猜想到,除非是重口味的茶客,习惯了浓酽苦涩的茶汤,才热衷坐杯。
更多的概率,是内质不足的茶,需要坐杯。
原则上,好的茶叶,泡茶节奏是前快后慢。
尤其刚刚开始,干茶状态下,茶叶的营养爆棚,一定要快出水,避免坐杯影响口感。
直到七八冲以后,味道逐渐弱了,再根据实际情况坐杯。
而从一开始就需要坐杯的茶,品质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