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前,喝普洱茶的人总共并没有多少。但如果你稍微对于普洱茶有些历史认知,应该听过“普洱茶,味最酽(yàn)”。
但这也仅仅是一部分历史记载,普洱茶在以前是个地方茶的统称,比之现在的普洱茶茶品分类更多。工艺也差异很大。但当时的人爱喝爱消费哪些普洱茶,目前我没有看到过有相关的资料。
这不得不让人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好喝的茶当时就卖完喝完了,留存下来的大多都是当时不好卖不好喝不适口的茶。
但从2003年至今的普洱茶,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得出新普洱茶品的一个大众适口性在逐步提高。很多人能喝,身体能接受。
这种变化其实是跟着社会的变化在迭代。经历过饿过肚子吃粗粮(包谷饭)时代的人,会认为很好吃。但一直吃米饭的人没饿过肚子去吃包谷饭,就会觉得难吃难咽。
在清朝、民国的时候,一些城里的人吃的菜饭都是偏甜口相对不刺激清淡的。而农村人,大多喜欢刺激性大的偏香辣重油盐。小孩子很喜欢吃酱油,这是本能的喜欢鲜甜。
所以,我们并不能把某些东西认为理所当然,因为好的东西人的身体会本能的喜欢,比如所有人都本能的喜欢香和甜这两种美好的感觉。并不仅是生理喜欢,心理也很喜欢。说回普洱茶,那就是以前的普洱茶,很大可能并不全是我们所认为的刺激性很大的茶叶。只不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以前的普洱茶品类并不全。
基于美好的感觉体验,再结合我们人体的个体差异。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真正追寻的普洱茶的口味底层基础并没有变过。
只不过不同时代的普洱茶,再香和甜的基础上形成更多的风味风格,更加凸显出制茶人的技术和审美。
而喝茶人的身体素质,客观上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衰退的。另一个个体的身体素质差异和不同喜好。也会让同一款茶不同人感受不一样。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选择的普洱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的,而是根据钱包的接受度来的。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喝普洱茶的人,他们可选择的其实并不多。这就会带来一个现象,除开身体因素、喜好因素,更重要的还是钱包的因素。
就像我们都知道被市场茶商、被有钱人大佬们认同,认可度很高的20年左右存放很好的普洱茶口味很nice。可是钱包不允许啊。动则大几千、上万一饼的普洱茶。不是大部分人能消费得起的。
就像现在当年春季的村寨古树茶班章、冰岛,大家都知道好喝呀,可是真正大大那几棵树的春茶又能有多少人接受得了它们昂贵的价格。
所以,2003年之后制作的普洱茶,不管是工艺如何变,但目标都直指底层基础的香和甜的美感。从晒青毛茶发酵成熟茶,这条线近几年的新茶品品质提升很快。
而晒青毛茶和紧压茶解散再制成紧压茶普洱茶生茶,这条线已经逐渐走到头了。新品品质提升并没有很明显。因为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已经接近极致完美。所能做的不过是从新茶口感像老茶口感方向制作。再能下功夫的地方就是不添加任何外物下普洱茶的香氛。
喝普洱茶的口味差异,往后更重要的还得研究冲泡上,这更能表达出不同普洱茶之间的口味差异。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