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佶《文会图》
其次,赵佶对茶的原产地、原材料以及制作方式的极致追求,缔造了制茶艺术的巅峰时代。茶的产地要阳崖阴林,茶的品种以白茶(不同于现在的白茶)为上,采摘的时间明确在日出之前,采摘时只能用指甲掐,鲜叶要放到随身携带的水罐中,鲜叶必须分拣评级后才能进入制作环节。
宋徽宗,图片来源:《听琴图》
宋代皇室对茶的推崇,带动了大臣的深度参与。蔡襄早些年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在一起聚会,他朗诵诗歌,轮不到他泡茶,但等他当上福建路转运使后,大家便都很期待他送的茶。梅尧臣就曾写信问欧阳修,怎么我还没收到蔡襄的茶,是不是只寄给你没有寄给我?
其三,赵佶带来了品茶艺术的高峰时代。他不仅把制茶艺术推向高峰,也把如何呈现茶道艺术的方法公布于世。赵佶的七汤点茶法,既有可供欣赏的艺术形式,又有具体的操作手法。
有了他的具体描述,宋代茶道艺术的复兴才成为可能。
唐朝陆羽开辟了茶道艺术的疆域,带领茶从茗粥走向清饮,从茶俗走向艺术,创造茶器,界定用水,赋予茶美好的想象。
陆羽呈现茶道艺术的方式是,用白绢四幅或六幅,把饮茶之要分别写出来,张挂在座位旁边,陈列茶源、茶具、制法、茶器、煮水、饮法、茶事、产地以及场景,目击而道存,茶的秩序就完备了。
卢仝呈现茶道艺术的方式,是在一碗茶接着一碗茶的品饮中,找到感觉与灵思的关系。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局部)
竺副师:指茶筅,点茶击拂之用具。
宋徽宗注意到,点茶注水的汤瓶要控水与断水自如,关键处便在于汤瓶从口到嘴的这段,汤瓶的嘴像鸟嘴一样,口小而锐尖,出水口稍大并且比较直,这样注入茶盏的水流好控制而不会滴沥不尽。今天的烧水茶壶的设计大都粗鄙不堪,反而是咖啡手冲壶的瓶嘴小而尖,设计曲直有度,能控水也能断水。
赵佶对水的评价同样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评价用水同样以“清轻甘洁”为主,因为有陆羽、赵佶等人的推崇,狭义的茶水文化(不是水文化)在中国异常发达。水清是指清澈无杂色,是活水;水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分子水,更容易分解与吸收;水甘即水甜;水洁指无污染、无杂质,干净的水才能泡好茶。
品茶行为中,口感是一种很纯粹的感觉。滋味是一种触觉,而香气是嗅觉,色泽是视觉上的愉悦,加上人的体感,喝茶要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仔细投入。
“香甘重滑”是赵佶评价好茶的标准,同样影响至今。
香,自然是指茶里的香气,也指茶水里的香气。现在已知的茶香有上百种,但宋徽宗时代的茶香讲究真香,而不是混合了其他香料的香,诸如加了龙脑、麝香后的香。
甘,就是甜感,持久的甜感,本书《茶的色香味》一篇中有详细讲述。
所谓滑感,就是茶水通过口腔、喉咙的那种柔软畅快而又细腻体贴的感觉。与滑感对立的是涩感,涩感是茶多酚遭遇唾液中的蛋白质而导致的窒碍物感,为了消除这种涩感,从种茶环节就要开始注意,不能让茶叶过多照射阳光,制作时要更多地榨去茶汁。
重,就是厚重,强调滋味的饱满度与丰富度。这种滋味是叠加的、多重(chóng)的、厚实的,茶汤的醇厚感强烈地冲击口腔、喉咙、肠胃、大脑,先从上而下,再从下而上,刺激大脑神经。厚重是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咖啡碱、茶叶碱等多种成分在口腔里迸发之效果,之后才带来所谓的茶气,游离于口感之外,在身体各部位如手心、腹部、后背、额头等处感受到茶气的游走,能对应上卢仝的七碗茶歌,多么令人愉悦!
赵佶评价茶饼的部分,后人不太重视,这是因为明清以来改喝散茶,茶叶形态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如今普洱茶饼、白茶饼的流行,使得赵佶构架的赏饼法再次回归。
紧压茶风格与散茶有着很大的不同,陆羽在《茶经》里提出了茶饼欣赏的八个等级。在《大观茶论》里,赵佶从风骨、润度、紧实度、条索、滋味以及香气等六方面对茶饼做出了评审,成为今天紧压茶评审的理论来源。
总而言之,在陆羽、蔡襄等人之后,宋徽宗赵佶把茶学推向了新局面。他重申欧阳修、苏轼以来的宋代“三不点”美学,他们的理论构成了宋代茶文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