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观点熟茶大滞销

熟茶大滞销

熟茶大滞销

 

熟茶曾经被视为普洱茶入门的利器,很多人一开始接触普洱茶,往往从熟茶入手,这与云南的茶叶种属相关。

熟茶在云南本土算是滞销品,云南人普遍不喝熟茶,自身不喝,研究就少,重“生”而轻“熟”。推测与云南的气候有关,海拔高,气候干燥,不小心就上火,锁喉。‍其二,中国男人至少有一半属于体热之人,喝熟茶更容易上火,症结就是大便不通,痔疮发作。

也有部分本地人选择喝熟茶,是听说熟茶养胃,这是个误解,胃如果没毛病,喝什么都可以,胃有病,喝什么也不可能养,这是常识的常识,就像手上皮肤擦破了,你是用药还是用熟茶,你内部的皮肤有了炎症,难道不用药?

至于说熟茶不影响睡眠,这与熟茶本身没关系,而是农残的影响,是另一码事。

 

 

茶叶的产销量一直有很大的误导性。

这种误导性导致了整个行业的误判,既影响原料市场,同时也影响销售。

每年农业厅都有统计数据,生熟茶的比例约为 9 比一,基本上从 2002 年之后的统计数据都是如此。

但是,又何以让很多人误以为熟茶是主力呢?

勐海的原料主要是两块,一个是勐海本地的茶,南糯山,布朗山都是大茶区,坝子茶,农场茶的产量更是巨大,另一个是临沧茶。思茅茶近年拖进来的少,一个是景迈茶性价比失去了,一个是思茅本地的烘青绿茶销量非常大,原料消耗也就多。

金融茶盛行的时候,金融茶一个厂就可以收购一万吨,一家厂收购了差不多四个易武的茶叶年产量,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一家企业收购了一个产业 80%份额的原料。此消彼长,坝子茶收购干净了,余下的小厂才会抢购山头茶,这是持续几年山头茶即使价格高昂也一抢而空的秘密。

而我们知道,由于品种的原因,台地茶浓强度高,也因为阳光直射,苦涩味重,按道理,这些原料原本都应该流向熟茶,事实是,当一个产业的方法都不是向“喝茶”努力的时候,生产就是错误的,一个不用喝的茶,自然什么原料都会消耗。而原料端的误判,导致整个行业种植的误判,茶叶越种越多,也导致其他企业生产端的误判。。。

可是,今年没有收购!

一下子,整个行业的原料大爆仓,坝子茶影响到山头茶,金融茶影响到消费茶,生茶影响到熟茶。。。。

可以预测的是,山头茶一抢而空的场面,永远不再见了。。

 

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很多时候,众人之见,其实无见。

市场是一环扣一环的。

前几年,小青柑流行,消化了勐海十余年的库存,小青柑的洪流,余波浩荡,一下子消耗了天量的低端原料。

一端的市场原料大变化,也会带来另一端的变化。云南产生几家以熟茶为主体的茶叶品牌诞生,就是这种畸形背景之下的误判,事实上,以熟茶为主体的几家激进的企业,统统消失于无形。

众人之见,导致如今勐海熟茶的大积压。

勐海镇后街到工业区,随处可见熟茶的大茶仓,各种等级,甚至各种山头茶熟茶原料。去看茶友的一个茶厂,生茶库存少,熟茶的库存也是堆积如山。

按道理,熟茶的价格远远低于生茶,何以生熟销售比例如此失衡?

 

 

熟茶的市场,始终有几个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一个,堆味。有些认识,堆味是樟香和陈味的络合物;有些认识,堆味就是陈香,事实上,如果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以前的港商抱怨熟茶有“版纳味”,也就是“火烟味”、“猪食味”、“土腥味”的混合体,茶商是雅人,不好明说而已。

喝堆味茶,普遍会胸闷,严重者呕吐。

小青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了熟普堆味的问题。

要解决堆味,工艺的办法,一般是通过升温除杂,好处是杂味能去除部分,汤色提亮。坏处也是明显的,燥,燥的坏处极多,比方口干,胸闷,陈化以后无变化。

另一个是前期工艺的处理,轻发酵,但是,存放的时间极其漫长,经年累月,没有 5 年以上陈化,难以去除杂味。

熟茶发酵,应该是以轻发酵为主,仓储为辅,轻发酵,对于茶叶内质的破坏不大,加上长期的存放转化,茶质的表现才可能尽量模仿老生茶。

岔一句讲,很多人理解轻发酵,只是在一个层面去理解,工艺是一种配合,轻发酵的茶马上上市,失去了工艺的价值。

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假如发酵程度深,茶叶内质完全已经变化,存储变化不大,存茶的意义又在哪里?

 

 

熟茶制作过程的卫生条件是一大阻碍。

熟茶的生产条件一直是大问题,甚至有人以落后为传统。网络上有个视频拍熟茶制作过程的,老板大概是为了展现真实,头发乱七八糟,发酵车间墙壁黑乎乎,花杂色,老板穿水鞋,在茶堆里走来走去指挥工人浇水,一堆茶,起码几吨,说是古树茶。

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号称养生茶,如此肮脏还有人敢喝?

这是我大力主张离地发酵的原因所在。

可悲的是,甚至有人推广这种“脏”,有人认为熟茶长虫才是好的工艺。这种荒唐的见识,居然产生于大学普及之后的认识,可见,读书多,真未必是好事。

认真一点,也可以看到薄薄的一本《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其中专列一篇专门讲述熟茶发酵“螨虫控制”的文章。

 

 

整个茶界,谈到熟茶,基本都是回避原料这一块的,原因在哪里呢?

有些视频制作,熟茶下堆,一看就是几吨茶,从视频就可以推测一定是便宜的原料,如果是古树茶,一个堆 3 吨茶,勐海料,易武料,都不会低于 100 万一吨,3 吨就是 300 万,绝大多数茶商一年的资金量大概就是如此,春茶走一遍,雨水走一遍,秋茶走一遍,一个资金一年滚三次。

熟茶制作,99.9%的原料是台地茶。

古树熟茶制作,99.9%原料是小树茶。

看一个大厂的副总在抖音卖茶,吹嘘古树熟茶,这就好比一个大艺术家站到地铁站门口卖艺。

发酵之后,辨认是否古树,极其难,也许经验十分丰富茶师傅有可能辨认,一般也是综合信息来推断,依靠价格,山头,芽叶比例,采摘手法,茶汤感受等等多种的推断,也未必准确。这是尚有经验的茶商的推断,至于消费者,根本就无法辨识。

常识就可以推断的大话,如何对市场负责?

本文源自:吴疆说普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观点

普洱茶圈灵魂拷问:是茶叶真的难卖,还是卖茶的太贪?

2023-11-12 8:40:22

临沧茶区观点

坝歪!冰岛五寨中:性价比最高、风格最多变的冰岛茶!

2023-11-14 13:59: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