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普洱是什么茶?
它是不是以前给皇帝进贡过的茶叶?或者说是不是只有皇宫贵族才能喝的茶?
每每提到宫廷普洱,可能有的朋友会因为“宫廷”二字,猜想宫廷普洱是不是因为进贡过的原因而得名的。
一、宫廷普洱是贡茶吗
宫廷普洱是不是贡茶,我们先以时间线来捋一捋,看看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我们现在喝的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普洱熟茶两种,宫廷普洱是普洱熟茶。
普洱茶,在清中期后,因成为朝廷贡茶而出名。但是,普洱熟茶这个类目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普洱熟茶的试制时间是1973年,通过2年时间不断的琢磨和技术的改进提升,直到1975年才正式有了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
而“皇帝”在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1912年之后就基本不存在了。普洱熟茶就算以最早的试制时间来算,这中间也相隔着61年。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喝的宫廷普洱与皇帝并没有关系。
我们在挑选普洱茶的时候,经常看到会有来自不同品牌的宫廷普洱熟茶,既然它与古代的宫廷没有关系,那“宫廷普洱”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二、“宫廷普洱”的名字由来
首先,“宫廷普洱”是熟茶筛分之后的一种等级,所以,宫廷普洱是以原料的等级来命名。
那它是从熟茶试制成功后就开始有的吗?
熟茶是在晒青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渥堆发酵而成的。在以前国营茶厂时代,包括现在的熟茶发酵也是一样的,在一个发酵的堆子里面,茶叶有叶片也有嫩芽。
在发酵过程中细嫩的芽叶会在每次解块的外力作用下脱落,或者是断碎。等到一整个堆子的熟茶发酵完成之后,再用筛分机进行筛分、分级。
按现行的国标,普洱熟茶的散茶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看到这里可能有茶友会奇怪:“怎么没有宫廷级呢?”。
根据现在的资料来看,在1992年勐海茶厂生产的“宫廷普洱”曾被评为“云南名茶”,由于当时的传播范围比较小,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为了促销高级别的原料,再次以“宫廷普洱”的名字推出普洱熟茶之后,这个概念才广为流传。
所以,宫廷普洱的名字由来是一种市场概念的分级。一般是比特级还要细嫩的熟茶。
三、宫廷普洱的特点
看到这里,大家对宫廷普洱的由来应该有所了解了,那“宫廷普洱”的等级是高还是低?有什么特点?等级的高低与品质和价格有直接关系吗?
宫廷普洱是一种高等级的熟茶,比特级还高。外形看起来细嫩、显毫,金毫显露很漂亮,卖相有一种皇家风范。
但是,等级越高不代表品质越好,或者是价格就要越高。一款宫廷普洱的品质与价格,还是要看选用的原料以及发酵工艺。
举个例子,比如用冰岛、昔归、班章等名山头的晒青茶为原料,发酵出来的熟茶不管是什么等级,都会比普通原料的价格高,因为它的鲜叶的价格就是高的,做出来的普洱茶价格也会更贵。
像我平时常喝的这款景隐山的宫廷普洱熟茶,用的是勐库山头的大树老树茶发酵的,2019年的原料,价格在百元左右,作为日常的口粮茶也比较合适,天天喝也不心疼,而且一饼357克可以喝很久。
宫廷普洱由于原料细嫩,泡出来的茶汤甜滑、细腻,一般会带有陈香、木香、荷香等不同的香型。我常喝的这款景隐山的宫廷普洱,香气干净,没有杂异味,同时还带有陈香、木香,焖泡出来的茶汤,米汤感明显,还带有明显的枣香、糯香。
四、宫廷普洱冲泡技巧
宫廷普洱的特点是原料细嫩,冲泡的时候,内含物质浸出很快,所以茶汤的滋味也会出的很快,如果控制不好茶汤的浓度,就会出现前几泡太浓,后几泡又太淡的情况。
那冲泡宫廷普洱有哪些小技巧呢?学会这4招,可以让你泡的茶汤更好喝!
1、降低茶水比
无论是散茶的宫廷普洱,还是紧压形状的,首次冲泡可以参考1:25 的茶水比,降低投茶量,可以让我们更好控制茶汤的浓度。
2、取块状紧压茶
如果是紧压的宫廷普洱茶,撬茶的时候尽量取块状的,不要撬的太碎。
3、冲泡水温
由于宫廷普洱含嫩芽量丰富,所以在冲泡的时候,用90℃左右的水温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在水烧开之后,打开烧水壶盖稍微等待一两分钟,等水温降下去了再冲泡。
4、出汤时间
宫廷普洱由于内含物质溶出很快,前两泡出汤时间要快,一般注完水就可以出汤了,等到冲泡了五六泡之后,随着冲泡次数增多,又可以相对延长出汤时间,这样可以更好地均衡每一泡茶汤的滋味。
如果茶友们觉得冲泡比较麻烦,或者是平时上班原因不方便喝茶,宫廷普洱还可以用保温杯焖泡,而且宫廷普洱正因为芽叶细嫩,尤其适合焖泡喝!焖泡的茶汤不仅汤感醇厚,还能让汤香更浓郁饱满。
焖泡宫廷普洱的时候,茶叶不要放多,可以参考1:150或1:200的茶水比,比如500毫升的保温杯,放2~3克茶叶就足够了。
茶叶放进杯子里,润茶一次,开水一冲,15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尤其适合上班或是经常出差、出门旅游的时候,不仅方便,还能随时随地喝到香浓醇厚的熟茶汤。
关于宫廷普洱,你还听过哪些说法,欢迎留言分享哦!
我是雅楠,来自云南普洱,很高兴能成为您的茶事分享好友。习茶之路,与你同行,让我们一起边喝茶边涨知识!
文案原创:雅楠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源自:雅楠习茶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