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大茶类中,普洱茶可以说是水最深的一类茶!有道是:“茶到普洱不回头,品到古树方为尊!”在诸多普洱茶乱象中,又以“古树茶”为最。
众所周知,普洱茶素有古树茶、台地茶之分,近年来古树茶备受追捧,不乏有利欲熏心者用台地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骗追求“古树茶”的茶友们。
尤其刚入坑普洱茶的新手们,由于分辨古树茶和台地茶的能力不足,往往花了古树茶的高价,买到的却是以台地茶冒充的名不副实的“古树茶”!
那么,古树茶和台地茶究竟有何区别?该如何分辨真假?不想踩坑花冤枉钱的茶友们,今天这篇文章一定要看!
01
古树茶,顾名思义为树龄过百年的乔木科古茶树,既有野生的,也有驯化过度的,还有部分栽培的。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之上,因海拔高、人为干预少,自然环境原生态,茶叶内质丰厚。
02
台地茶,是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具有集中连片、高产的特点,以人工干预种植为主。主要分布在平地低山和丘陵地带,由于茶园多为台阶式,故称为“台地茶”,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
天差地别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古树茶、台地茶在原料鲜叶的品质有区别,制成的普洱茶在感官审评和内含物质上也差异化明显!
据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普洱古树茶园鲜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 水浸出物,含量较低的为水溶性糖。
除了糖类化合物,其余成分含量皆与品质呈正相关,含量越高,茶鲜叶品质越好!因此古树茶园鲜叶成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于台地茶园鲜叶。
另外,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曾选取了25个来自勐海不同村寨的古树茶、生态茶(台地茶)的晒青毛茶为审评茶样,进行了专业的感官审评:
结果显示古树茶在感官品质表现相当惹眼,评分位列前七名的分别是老班章古树茶、贺开村委会曼迈古树茶、帕沙古树茶、贺开曼弄老寨古树茶、曼佤村贺松古树茶、曼迈村委会曼迈古树茶。
仅有一款来自布朗山勐昂生态茶(台地茶)脱颖而出,占据第七名。可见,古树茶的品质确实过硬。研究还针对25个茶样的内含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
观上图可知,古树茶在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等均高于生态茶(台地茶),而且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古树茶的化学成分含量丰富且稳定。
普洱古树茶无论在感官品质,还是内含成分的表现都比台地茶更胜一筹!而普洱茶古树的种植面积,相比台地茶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市场上标榜自家是古树茶的茶商多不胜数!如何辨别古树茶与台地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看采摘时间
云南春天来得早,越是低海拔,修剪、施肥、管理的台地茶发芽得越早,一般3月初就开始陆续发芽了,相对地而生长在高海拔原始森林中的古树茶则发芽较晚。
这是由于深山之中的古树茶园周边咋生高大树木,阳光易被遮挡照射不到,茶芽发的就迟,积累的内含物质更多,口感更佳。一般3月底、4月初才采摘古树茶。
观叶底细节
古树茶和台地茶制成的普洱茶,成茶的品质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古树茶树龄大,生态好,冲泡后的叶底越肥厚,色泽偏向墨绿,手感更光滑。
▲普洱古树茶叶底
观察古树茶的叶脉清晰、隆起、粗大,叶脉对数也更多,野生型古树多在13对以上。台地茶的叶底薄、活性低,叶脉瘦小、不显,叶脉对数也不多!
叶边的锯齿则与树龄成反比关系,树龄越大的古树茶,叶边锯齿越稀疏,且呈不规则状态;而台地或者小乔木的锯齿密度大,紧凑、细小。
闻茶叶香气
香气是辨别古树茶的重要因素,由于古树茶与台地茶的根系深度和土壤环境不同,摄取的养分也不同,在茶香的表现上亦然大有不同!
古树茶常以强烈的花木香及带有樟脑气息的香气为基础,整体香气协调、纯正、持久,花果香不明显。而台地茶凸显清爽花木香,花果香明显,木香不明显。
品茶汤滋味
茶叶还是要靠品的,古树茶汤感醇厚,相比台地茶更有厚重度;台地茶因为树龄小,吸收养分少,茶汤显淡薄,且苦涩感更突出。
▲普洱古树茶茶汤
据相关实验表明,古树茶的茶汤苦涩味低,滋味鲜爽,汤感厚重,爽口,有茶气;而台地茶苦涩味较重、且较持久,滋味淡薄,茶气不明显。
比耐泡程度
古树茶树龄大,内含物质丰富,回甘生津快,且稳定持久;入口后喉韵清凉、舒适,产生“喉部也有甘甜”的感觉,且稳定持久,耐泡程度也很高。
古树茶一般能持续至8~10泡以上,品质较好的能持续12泡以上;台地茶回甘生津也比较快,但持久度差,没有喉韵,不耐泡,6泡后滋味明显淡化。
不论什么茶,只有多喝、多体会、多感受,自然慢慢就会提升自己的审评水平。如果实在怕被坑,千万记住:捂紧钱包,尽量不要在景区买所谓的“古树茶”!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古茶园与台地茶园鲜叶常量成分及成茶品质比较研究》,陈继伟、梁名志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
2.《勐海晒青茶品质化学研究》,夏丽飞、梁名志等,《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239~244;
3.《勐海古树茶与生态茶品质化学研究》,陈枚、夏丽飞、梁名志等,《福建茶叶》。
4.《快速辨别普洱古树茶与台地茶》,张清海,《现代农业》2018年第8期;
5.《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茶叶生物化学》,宛晓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茶叶市场,消费者谨防山寨》广州日报。
本文源自:懂茶帝,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