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视的概念
有一个概念,你有很大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但是,非常重要,以至于我认为对于长期喝茶的人来说,应该特别重视,甚至排在首位。
如果不了解这个概念,你对古树茶的理解,有很大欠缺;对老茶的理解则完全没有入门。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有很多茶,刚接触的时候,感觉很愉悦,风味口感上给你大脑传递的信号是YES,但是身体上并不认同。一般人都是追逐感官的,如果没有一点对身体的觉察力,这种身体上的不认同,一般人其实很难察觉。
但是,自然之道,有其规律。这种不认同会潜移默化,逐渐累积,不断的对你的大脑释放信号,经过一段时间,最后你终究会明白,这个信号是:NO。
曾经风光一时的铁观音为什么跌落神坛,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品种退化、生态退化、农残、市场混乱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最根本的,是长期饮用的人,逐渐接收到了,身体对粗制滥造的“清香型”茶品本身说的NO。
这个信号接收的过程有长有短,敏感的人很快就会发现端倪,迟钝的人可能身体出问题了才开始反思,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我们没有一个概念来衡量这个信号,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
所以说,这个概念很有必要提出来,在私下里我也谈了几年了,今天详细的探讨一下。
这个概念就是“人体接受度”。
| 什么才是接受度
前面说了,人体接受度和你口感风味上的感受不是一回事,这个很好理解。但是有一点就没那么简单了,那就是人体接受度和人体愉悦度也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这个人体接受度和人体感觉爽并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知道有些普洱新茶,喝起来是很爽的,有的古树可能放几个月,最多一两年,就非常好喝了,同时身体也有相当不错的体感,也就是身体的愉悦度是有了,但是如果从人体接受度的角度,这个时候的接受度还不够好。
这个接受度听起来很玄妙,那怎么来衡量呢?
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一款茶,经常喝身体没有负担,不需要消耗身体能量乃至产生一些副作用,我们就说这款茶的接受度不错。如果经常喝,大量喝,身体感觉有压力,脾胃,内分泌系统等等会出现一些负面信号,那么就说明这款茶的接受度还有所欠缺。
接触一款茶和接触一个人一样,能让你感觉放松,无压力,你才能长期相处。
接受度的升级形态是,不仅不会感觉有压力,没有负面的影响,还会有滋养的效果,那就可以说这款茶的接受度非常好。
我们的人体是很奇妙的,对外来的东西会有一个权衡,是接受还是抗拒,身体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判断,觉得对自己有益的就接受,对自己有害的就抗拒。只是这种本能的反应是一种深层的反应,我们的觉察力不够的话,大脑不一定接收到这种信号。
人体的这种反应你不要以为没有用,人是忠诚于自己身体的,从长期来看,比起一时的风味变化,人体接受度才是市场趋势背后的决定因素。
这方面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你去研究英国的饮茶习惯,南亚的饮茶习惯,土耳其的饮茶习惯,你看看人均饮茶量高的国家是怎么喝茶的,慢慢你才会明白这里面的奥秘。
| 接受度怎么用
我们设立这样一个概念,肯定要有他的应用,否则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了。
人体接受度这个概念可以帮我们评估一款茶,一种工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选茶和改进工艺。不仅如此,当你真正理解这个概念之后,其实它也会对你的品鉴产生影响。
比如对于普通的云南月光白工艺,我个人的评估是人体接受度不太好,不见明火,不见暗火,不见天火,这样的茶即使存下来,人体也很难接受。
福建的老白茶炒得这么火,但是云南的老月光白并没有体现很高的价值,除了营销方面的原因,从产品本身来说,福建的老白茶转化过程中接受度的提升要高于云南月光白。
当然这并不是说云南的白茶就只能认输,比较原料还是有优势。如果我们考虑人体接受度,我们就可以采用多种工艺上的改进来提升其人体接受度,比如通过摇青去除青气;比如通过萎调过程走水的控制,来让转化更加深透;再比如干燥环节对温度和方式的控制,乃至蒸压过程的考量,这些都可以提升人体接受度。而且不仅是提升新茶的接受度,后面转化后的接受度也会更好。
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云南的晒红,新茶的接受度也并不是太好,工艺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多数茶商都是很短视的,今年炒作一下月光白,明年炒作一下晒红,都说这些没经过火,利于将来转化。其实并非如此,不管是月光白还是晒红,我们都有十几年的藏养经验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你不理解茶性,不了解人体接受度这个概念,想当然的就是说没经过高温,就会转化好,没有这回事,如果这样你直接揪个叶子啥也不干放那里转化最好,你问问你的身体答不答应。
从人体接受度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各大茶类都值得重新思考一遍,这方面我一直在研究,有时间我们再慢慢展开。
| 体均五行
你说这么重要的概念,之前怎么没怎么听说。那只能说是孤陋寡闻了。
实际上在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里面,陆羽就在讲“体均五行去百疾”,不仅如此,他还从易经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茶叶对人体的作用,以及怎样用茶才有益于健康。
不过我们的专家和读者,一般都把“体均五行去百疾”当作吉祥话滑过去了,即使陆羽曾经写过易学专著,并且都把卦象刻在鼎上了,也还是被当作无关紧要的信息忽略了,殊不知,这比记录具体哪个地方有个什么茶要重要的多。感兴趣的可以看我注的那一版《茶经》。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中国茶工艺变迁的历史,就会明白,人体接受度这个概念不仅古已有之,而且是处于逐渐被漠视,到了现代这种漠视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古人对于茶对人体的作用,是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的,并不是像现在很多专家在实验室里研究了茶里面某种成分,就说这个茶对人体如何如何好,把茶吹成万能的保健品,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茶对人体是一个综合作用,和工艺和饮用方式都有关系。
茶对人体究竟好不好,要看你怎么做,怎么喝,你的理念是对的,那是对你的健康有益的,理念是错的,那也可能是慢性的毒药。
| 时代之伤
这个历史详细说起来篇幅太长,有时间再展开,我们极为简单的来概况一下,在唐宋时期,茶在饮用前要经过烤炙,而且平时也有长时焙火,或者经年焙火,这些都是增加人体接受度的工序,除此之外其他工序也有很多玄机。
不仅如此,唐代茶药并行,宋代茶汤并行,这里面的药和汤,都是对冲茶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的,药一般是药丸,汤则是粉末,用点茶方式打开的,有不同的药方,一般也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香料。
通过这些药和汤,茶的人体接受度进一步被提升了。所以唐宋时期的人均饮茶量是现在的好几倍。
明代炒青兴起后,茶的人体接受度总体是下降的,不过那个时候的炒青比起现在绿茶和清香乌龙的工艺来说,人体接受度还是好很多,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些传统工艺保留的比较好的小品种上感受到,比如老火工艺的六安瓜片。
大家知道建国后有一个比较混乱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对传统工艺不仅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有些敌视。之前我只是对普洱茶的工艺断代有所了解,大家知道,普洱茶工艺断代导致了著名的边销茶中毒事件。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我逐渐形成一种认识,工艺的断层在各大茶类当中都是存在的,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很多人可能认为,茶的加工又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即使断代,以现在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水平,完全可以做的更好。这句话对了一半,从技术条件来说,肯定比过去好的不是一点半点,但是如果理念上有偏差,那实际结果可能背道而驰。
可以说从工艺断代之后,中国各大茶类的新工艺普遍都是偏向强调鲜香,而以人体接受度不断下降为代价。直到这些年,才有少部分茶人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就是理念、概念偏差的问题了,这不是技术进步所能弥补的。
不仅普洱茶如此,其他茶类大多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也可以说是茶行业的时代之伤。普洱茶这个过程我比较清楚,对于其他茶类我还在研究过程中,未来会详细的探讨这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出“人体接受度”这个概念,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正统茶文化的回归。也会对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
| 豁然开朗
前面说了,人体接受度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长期喝,大量喝没有负担。国外的例子先不说了,我平时特别关注有大量喝茶习惯的地区,看看这个地区的人喝的是什么茶,就会对不同茶的人体接受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以普洱茶为例,我们要考察人体接受度,香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切入点。熟茶为什么会诞生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普洱茶工艺断层之后,新工艺的普洱茶香港人是不接受的。
如果真正了解普洱茶历史的就会明白,建国前(包括建国初期)传统工艺的普洱茶有很多新茶阶段就是黄汤红汤的(不理解的点击看之前讲传统工艺的文章),人体接受度和现在的普洱新茶不是一个概念。而经历断代之后,新的普洱茶风味口感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以香港每天早中晚这样喝的习惯,人是受不住的。
消费市场的这种需求反过来就会倒逼生产端,这是熟茶诞生最重要的刺激因素,包括香港老茶行的做旧、做仓,包括后面云南熟茶的研发,其实最终解决的都是一个人体接受度的问题。只有人体接受度提升了,才可能作为日常饮品。
我们中国现在人均饮茶量始终在低位徘徊,当然有多方面原因,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市场上大部分茶品的人体接受度不够好,偶尔喝喝可以,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来说,还不能完全匹配需求,会很快到达瓶颈。
这个瓶颈是人体接受的瓶颈,要从产品本身来突破,否则是无解的。人体就是这么诚实,你不能对抗人性。
这一点,看明白了,很多问题才会豁然开朗。对这个概念的重要性才会有更深的认识。
| 从说不明白到说得明白
从这一个概念,其实可以延展的方面非常多,这篇文章只是开个头,点到为止。
比如我们在品鉴一款老茶的时候,经常会感觉优秀的老茶有一种好,也不是香气,也不是滋味,而是这一切背后的一个东西,就是让你觉得好,但是这个好又没法说明白。
其实这个背后的东西就是身体接受度。在品鉴一款老茶时,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它可能并不显眼,但是是其它品鉴因素的基础,你的身体接受了,那些香气,滋味,就变得非常迷人。还是和人一样,你接受这个人,他的才华让你倾慕,如果你本身就不接受,他的才华会让你更生厌烦。
这就是概念的价值,把说不明白的事说明白。
当然,上面说的是好的老茶,奉劝不良茶商不要拿那些假老茶,仓储有问题的老茶来说事儿,那些接受度比新茶还差。
当然对于最顶级的老茶,接受度会变成一个普通人也能直接感受的因素,比如有些几十年以上,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老茶,不仅限于普洱,喝的时候,你感觉好像你没有在“喝”它,而是它自己无声无息就渗透到你身体里,春风化雨一般滋养你。这就是接受度的高级形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从接受度的角度,普洱新茶中古树茶比台地茶要好很多,古树更细腻清晰,也更柔和,即使滋味更浓郁,也还是更柔和。不像小树那么朦胧青涩,也不像台地那么粗糙死板。
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普洱新茶的接受度还是不如老茶。之前我也说过,现在市场工艺混乱,如果是工艺有偏差的,新茶建议不要喝,如果工艺没问题的,新茶可以少量喝,保持一个节奏,边喝边存是最好的。
随着时间的增长,普洱茶的接受度就会越来越好,工艺恰当的话,三年以上接受度会大大增加,七年以上接受度就相当不错了,如果以人的一生为尺度,香型滋味会有变化起伏,而接受度只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存茶的主心骨、核心价值。
既然是“人体接受度”,细说起来,这个参数肯定和“人体”有关,同样的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接受度也是不同的。这个话题就更大了,可以说是一本书的内容。我们为了讨论方便,这里说的“接受度”是一个大致的平均感受,大家也可以这样去理解,除了讨论到个体层面,我们都是取一个大多数人的平均感受。
| 一个新的开始
因为缺少“身体接受度”这样一个维度,各大茶类的工艺和市场营销或多或少,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当然随着日积月累,市场会自己慢慢纠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付出了很多代价,而且很多喝茶人的身体也受到了负面影响。
从我的愿望来说,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健康饮茶,轻松饮茶。但是市场多年来形成的误区和偏差,仅靠个人力量是很难改变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厘清误区,提倡正确的理念,面向未来搭建更好的框架。
一个概念,看似平平无奇,但是从你接受它的那一刻起,它就会发生作用了。当你再去看各种茶,喝各种茶,这个种子就会萌发,就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
不仅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其实对大的市场也会产生影响,未来的市场,人体接受度更好的茶,一定是更占优势的,而仅仅是靠浮香噱头来引诱人的劣质茶品,会被更多喝茶人所抛弃。
那么对于喝茶人的健康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好消息了,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源自:茗寿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于接受度对市场的影响,之前《你没听过这个神秘概念,喝茶应该把它排在首位。》提到了,后面还会继续说。关于茶性的话题,这是目前所有喝茶人最应该关注的话题,也是茶行业未来发展最关键的话题。 […]